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哭孚威上将军(五律四十首) 其二 清末至民国 · 杨圻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出处:江山万里楼诗钞集外诗
征南杜元凯,一鼓下川湘。
欲致共和治,何分南北强。
讴歌闻梦泽,兵马在衡阳
满腹踌躇志,威名震八荒(民七戊午,曹公为四省经略使,公任第三师师长,兼援副总指挥,与湘军大战于岳阳,破竹之势直趋长沙而不入城。驻军衡州,与湘将赵恒惕相约停战。驻衡二年,秋毫无犯,四民爱戴,声望大起。)
辨士隐姓名遗秦将章邯 秦 · 阙名
 出处:全秦文
李斯秦王死,废十七兄而立今王也(《史记·李斯传》《集解》引杜预善文。)
羊祜杜预 南宋 · 曹彦约
 出处:全宋文卷六六六五、《昌谷集》卷二一
晋武帝急意平吴,乃用轻裘缓带,以道素自居之羊祜
终祜之世,竟不能以得吴。
顺人情,达天理,识事机,深哉,武帝之为计也!
是时接鼎峙之后,鲁肃、周瑜、曹仁、诸葛诞之徒,馀习未远。
又亲有事于蜀,钟会、邓艾之徒,以兵力取办。
石城以南,义不事晋;
襄阳以北,义不事吴。
如是而欲以兵力取之,与人情衡决矣。
虐斯人以取天下,自有生民以来,天理不与,当事之几,未有甚于此时者。
祜之闻命,非他人之所与知也。
是以据险要而建五城,帝不以为专;
略吴儿而还其家,帝不以为异;
步阐之败,止于左官而已;
寇略户口,止于诏诰而已。
犹之可也,身为晋将,出军行边,何至擅过吴境?
刈谷为粮,已乃计其所值,偿之以帛,思有以结吴人之心,而直为是不可及之事。
号当世颜子,人固贤矣,于其中而加详焉,不可谓非计也。
人徒见杜预,不二岁而包举江表。
行事,亦非大谬于义。
使以此得之,亦何不可?
孙皓有亡国之徵,岂应迟久?
意者襄阳,犹有缓而不切之叹。
不知武帝有志之初,南土士女犹未有箪食壶浆之意,国力尚强,群贤犹在。
以仁厚胜之,犹足以感其善意,勉用陆抗
德齐地丑,其后情欲不忍,真心发露,营缮迁徙,自困其力。
陆抗、华覈之徒相继陨命,韦昭、车浚以无罪见杀。
孙皓虽帝,其国已虚矣。
乃反计而用之,吴人不悟,表还张政之俘,非昔者馈药之意矣。
伪入孙歆之帐,非昔者降邓香之意矣。
祜之朝夕思虑,岂一日而忘吴?
罢吴人之戍,减警逻之卒,垦田至八百馀顷,积粮至十馀年之备。
虽有荀勖、冯紞之辩口,不足以屈其辞;
王衍、王戎之宿憾,不足以害其德。
天下之谋人未有善于者也。
定律令,则取其直;
评考课,则取其简。
度支尚书,立籍田,复常平,较盐运,制课调,安边重谷,处军国之要,内以利国,外以胜敌,其人品不碌碌,自是平吴之手。
晋无羊祜为独步矣。
病而能举之,武帝信而能用之,受命而卒能之。
终始十馀年,立大功业,不必出于其手,在此一举,关系甚大,非削平祸乱之常规也。
三国鼎峙,而晋受魏禅,未几而平蜀,又未几而平吴。
平蜀也有后悔,其取吴也有远图。
识事量力,知武帝非常主矣。
惜其见于外而不睹其内,用于外而不暇乎其内也。
祜之言曰:「取吴不须臣自行,但取吴之后,当劳圣虑」。
知此则知用祜之不尽矣。
赠邓总戎镇贵阳 明 · 王弘诲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开府英声动要荒,宁边曾伏粤南王。
旌旗半掩盘江日,组练遥飞桂岭霜。
八载勋高班定远,二碑名纪杜当阳
功成露布报天子,封拜何时下夜郎
十二用前韵。寄洪南阳 其二 明 · 徐居正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出处:四佳诗集卷之二十一○第十四
行止悠悠岁月颠,长风吹尽雪飞绵。
迂疏不合明时用,悃愊惟应故友怜。
诗似孟郊寒更甚,传如杜预癖难痊。
白头未熟青山计,惆怅今年倍去年。
抚州罗城 唐 · 张保和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十九
夫开物成务。
圣人驭世之通规。
保大定功。
诸侯因时而善治。
醇素既降。
智虑萌生。
物乖结绳之约。
城有重门之警。
国崇雉堞。
境藉金汤。
物理固然。
其来尚矣。
且如秉四方之用。
行五等之道。
酌损益于未兆。
裁取舍于永存。
总括冲机。
富有大业者。
罗城版筑。
久逸暂劳。
千载一时。
义斯见矣。
请言其实。
国家自贞观甫平之初。
文轨均化。
干羽率服。
武事鲜备。
郊垒夷没。
间者天宝建中之乱。
或衅起两河。
或毒流三辅。
江汉之外。
搀抢殆微。
故支郡属邑。
封闬而已。
洎先帝幼冲之始。
数丁九六。
物极屯难。
长鲸吞噬以横流。
大厉元黄而噫气。
饥馑仍荐。
兵戈重复。
暴骸遍野。
游魂惨天。
人烟断绝。
罗城莽为邱墟。
螫毒冯陵。
斩为干盾。
天涯地角。
邈然丧乱之事。
邱甸要荒。
纷如征伐之苦。
临川古为奥壤。
号曰名区
翳野农桑。
俯津阛阓。
北接江湖之脉。
贾货骈肩。
南冲岭峤之支。
豪华接袂。
既而封豕豗发。
饥鸷攫碎。
相视为盗。
割据而逞。
连延数载。
罗列□□丝纶捶□品节既慢。
汝南危公。
挺英逸之资。
运匡济之略。
倡起忠义。
志惟扫平。
初黄天感啸聚欢踊。
众踰数万。
兵棼殄炽。
势摩中原。
刺史李公□□先为胁逐。
始僭剧号。
大署伪属。
其馀孽堡妖垒。
互相支属。
犬牙鱼贯。
肘跗绳约。
莫不竞好凶吻。
争践王师。
出征比比而北总戎□钱□□□外壤公爰初誓众。
靡盈数队。
兄弟亲爱。
翼以从焉。
励力一致。
所向神速。
诚明激天。
故恢廓□□由是凶邪清辟。
次第澡雪。
不五六稔。
诸恶毕拔。
膻慕送款。
饮清归辙。
不可胜既。
公擒纵之外。
按举无必推诚以同务剔刬蠹旧创成□指挥而化二道驯致勤王之事捞疲薾挽养疮痍。
诱还逋逃。
□复耕种。
凡据鞍甲。
蒙矢石。
引少击众。
环攻鏖战。
不绎锐。
□暖席。
涉乎七载。
破嵓洞。
擒酋豪。
偃戈□析。
踰二十算。
四邑以之康定
邻疆自因慄伏。
中和五年三月
下明诏。
假符竹。
褒美成节。
慰安井闾。
于戏。
物不终否。
天树司牧亦明矣。
当拱天阙之际。
孰知其故□□□□□□之详所以非其时无以彰其才。
微其用不能静其乱。
伟夫忘身循义。
大节横秋。
气凌丹霄。
精贯白日。
中正之行□□□□□义士子来。
摧虏刚悍。
铄绝殁虺蝪。
武烈也。
宽以得众。
静而有法。
导德齐礼。
敦本今古。
文昭也。
举善遏恶。
先教后令。
去不急之务。
流洪彰之名。
其政术也。
四者立而众美附。
之条张而百姓服。
鼎新纲纪。
草创廨署。
于时乘舆暴露。
海内沸□兵不遏地靡有定。
公□检制之中收今日始未遑接栋。
惟谨然烽。
彼皆眩惑于狼心。
我岂因循于雉堞。
所谓大君忧寄□□□在守土。
赤子依投。
岂忘城壁。
苟无捍闭之所。
有如缓急之事。
外乃备预五材。
经营百堵。
目运心匠。
规令矩定。
金瓯取胜。
铁瓮事奇。
荷锸蜂攒以□举杵雷兴而胶固。
无执扑之劳。
非夺农之志。
崇崇带绕。
他山之秀色争来。
屹屹云平。
列岫之祥光俯协。
岁在丁未律中南吕始事。
冬十一月讫。
去奢也。
周十五里。
高二仞。
酌中也。
敞八门。
通驰道。
便事也。
古人有言。
大夫出疆。
利国家为巳任。
贤者处世。
能安社稷是盛业。
矧夫九围多难之日。
□□失驭之年。
一呼而豪□□□再而领纲振。
不骄矜以任欲。
能撙节以茂绩。
众心成城。
一德化俗。
其勤也。
杜当阳武库
廉叔度之嘉谣。
汉宣帝每云。
所欲共理天下者。
守宰而已。
今天步未康。
去疚有一于是。
东顾之劳可罢。
有十于是。
太平之作可待。
异时登天朝。
翼景命。
舒之于五侯九伯。
表之于烟阁麟台
济时策勋。
在我羿彀。
岂惟抚城独称不朽。
岂惟抚民独居多佑者哉。
保和谬当殊遇。
□详具美。
奉命纪录。
顾惭不文。
大顺元年(下阙)
九哀诗挽麟威将军韩芳 清末至民国 · 杨圻
 出处:江山万里楼诗钞集外诗
天下已定歌大风,汉家第一淮阴功。
异时宋代生两杰,魏公神武蕲王忠。
大将家风讵世出,雄奇独数韩门钟。
眼前勋业谁继体,麟威将军今之雄。
将军勋业今已矣,星落前军阵云里。
诸葛之丧一路哭,当时邻国皆流涕。
我今思公歌九哀,三军缟素雄愁起。
风沙漠漠来三边,寒籁萧萧动万里(公勋绩卓越,畀倚既般,劳瘁以殁,哀一。)
将军志气凌穹苍,一心许国至大刚。
绝学早传鬼谷子,异书更受韩张良
袖藏百国小五岳,神营九塞包八荒(公志量宏伟,壮年远游异邦,殚学许国,哀二。)
将军至性重孝友,说礼敦诗儒风厚。
宋家气骨父传子,得父一绝各能守(公性至孝,友于兄弟,荐内行,哀三。)
将军威重礼数宽,与人忠信披胆肝。
岂有酖人羊叔子,苍苍高义干云端(公重信义,望孚海内,无间异同,哀四。)
将军明志甘澹泊,富贵相忘意寥廓。
由来冯异不言功,大树高寒风萧索(公怀抱高洁,淡泊明志,哀五。)
杜公武库腹便便,钩距神工析毫巅。
武侯连弩有述作,干镆神铏谁流传(公精炮学,多发明新制,军务贤劳,未传其术,神奇永秘,哀六。)
雄姿顾盼头颅好,上结主知鱼水早。
秦王心大起天策,福艾奇庞雄七校。
貔貅十万推腹心,麒麟百尺图奇表。
褒公毛发惊风尘,丞相简书疑猿鸟(公形体奇伟,器量恢闳,早受知遇,鱼水一德,同心匡济,哀七。)
近时杀人功最多,谁乎玉帛邀祥和。
公独用心安八表,誓洗甲兵挽天河。
天下汹汹数人耳,止戈之武羞操戈。
聚铁六州成大错,积谤一箧持太阿。
昭王不反嗟何及,公谋不用将奈何(公最先倡和平,或沮其谋,其志未竟,哀八。)
指挥若定万人敌,决胜尝陪谢公弈。
静如处女动雷霆,谈笑未终青半壁。
弯弓盘马吞全牛,拔帜立帜风雨疾。
今年流血满边城,五将力尽引弓绝。
胡骑乘秋肃慎墟,汉兵失道幽州雪。
倘令介子今尚在,定斩楼兰挥日昃(公忠勇善战,谋略冠时。以奉晋之战,骤患风瘫,至今岁中俄之战,忧愤致疾复笃,遂亡。国家多故,壮志未尽,斯为遗恨,哀九。)
吁嗟乎,元戎忧劳四郊兵,此时待诀辞巨卿
张韩自昔称同体,一死一生见交情。
嗟余借箸常陪从,徐孺虚名礼数重。
恨识荆州迟十年,青萍结绿难为用。
长城月没关塞青,潮头雨脚来旗旌。
部曲哀歌喑万马,天空甲仗闻锵鸣。
十年筹笔劳军务,风云犹为储胥护。
铁戟沉沙寻战功,海山营垒今如故。
华表神归一鹤来,富公弓剑已尘埃。
辽东城郭千年绿,恸哭招魂歌九哀。
池阳月试策问(三) 南宋 · 周南
 出处:全宋文卷六六九三、《山房集》卷六
问:恭惟主上居安虑危,储才待用,比者纳廷绅之请,申饬主帅,延见偏裨,将以拔尤取隶,以次甄擢,于以搜择练兵习武之才,阴养推毂分阃之望,甚盛举也。
知人之难,自昔所重。
拔校为将,其事尤难。
厥今士伍之间,岂无勇略之士?
且古之选将,或出于儒学,或得之果毅
今将取诸轻裘缓带之流乎,则成安君以儒者而卒为敌禽,是文非所尚也。
不知春秋谋元帅,何为专以诗书礼乐乎?
将取诸搴旗先登之流乎,则杜预身不跨马而竟成骏功,是勇非所先也。
不知《诗》刺爪牙之士,何为而首讥其无拳无勇乎?
逊、抗并萃一门,或谓将略之传真有其种,然赵括读父书,李陵隳家声,似不可以门地拘。
剪、起皆出山西,或谓将才之生诚有其所,然孙破虏吴人周瑜、鲁肃皆淮产,又不可以气俗论。
或又曰平居无事,先论拊循;
料敌制胜,当观策略。
李广简易,士乐为用,不免屡北;
霍去病不学兵法,军行绝远,未尝乏绝。
岂长于拊循者,未必可用于战阵;
拙于韬略者,未尝不长于深入耶!
夫将者,三军之司命
持大兵如擎盘水,用得其人,宗社以宁,称匪其才,成败系焉。
上方驾驭英雄,收揽群策,以壮国威,以严武卫,伊欲韩、白之将辈出,以供器使。
愿闻拣拔搜选之方,以副明诏,何为而可?
崔刑部刘易先生 北宋 · 徐积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一六、《节孝集》卷三○
先生阁下:六经皆圣人书,而宜所先急者,其《春秋》乎。
识《春秋》之所好恶,而敢为非议者,否也。
《春秋》之义,失之久矣。
仲尼据鲁史笔削,一字正褒贬之大法,左丘明作《传》,固宜附其源奥,与圣经相为表里,不当诡意蔓辞,汩乱圣人之文,以为富艳之具。
公、谷二氏虽矫此弊,而悖圣人亦多矣。
杜预作注,又摭左氏说,附赘经下。
其意欲专守左氏,简去二《传》,其不惮烦已甚矣。
何休、范宁,自谓有志于《春秋》,而休之学,怪妄不经特甚。
王仲淹以为《春秋》之失自歆、向,何必自歆、向?
自丘始之也。
噫!
《春秋》者,赏罚之权衡也。
仲尼之志,尽在《春秋》,不宜使之昧昧如此。
必有张而明之者,非先生而谁?
先生发愤一道,使诸生执经座下,以就其学,是先生之道与天下共之也。
不识能之否乎?
谨伺命唯。
奏记外黄梁配 东汉 · 申屠蟠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六十一
伏闻大女缑玉为父报仇,狱鞫已决,不胜感悼之情,敢陈所闻。
太原周党,感「春秋」之义,辞师复仇,当时论者犹高其节。
况玉女弱,耳无所闻,心无所激,内无同生之谋,外无交游之助,直推父子之情,奋发怒之心,手刃莫大之仇,僵尸流血。
当时闻之,人无勇怯,莫不张胆增气,轻身重义,攘袂高谈,称羡其美,今闻玉幽执阱槛,罪名已定,皆心低意沮,怅恨长叹。
蟠虽愚昧,以为玉之节义,历代未有,定足以感无耻之孤,激忍辱之子。
假玉不值明时,尚望族闾表墓,显异后嗣。
况事在清听,不加八仪哀矜之贷,诚为朝廷痛之(《御览》四百四十一引杜预《女记》,又见袁宏《后汉纪》二十五)
为誓书与兄弟 东汉 · 徐淑
 出处:全后汉文 卷九十六
盖闻君子导人以德,矫俗以礼,是以列士有不移之志,贞女无回二之行。
淑虽妇人,窃慕杀身成义,死而后已。
夙遘祸罚,丧其所天,男弱未冠,女幼未笄,是以僶俛求生,将欲长育二子,上奉祖宗之嗣,下继祖祢之礼,然后觐于黄泉,永无惭色。
仁兄德弟,既不能厉高节于弱志,发明于暗昧,许我他人,逼我干上,乃命官人,讼之简书。
夫智者不可惑以事,仁者不可胁以德,晏婴不以白丸临颈改正直之辞,梁寡不以毁形之痛忘执节之义。
高山景行,岂不思齐?
计兄弟不能匡我以道,博我以文,虽曰既学,吾谓之未也(《御览》四百四十一引杜预《女记》,「淑丧夫守寡,兄弟将嫁之,誓而不许,为书曰:「云云。案《史通》云「徐氏毁形不嫁,哀恸伤生。」《通典》六十九,「晋咸和五年散骑侍郎贺峤妻于氏上表云:「汉代秦嘉早亡,其妻徐淑乞子而养之。亡后,子还所生。朝廷通儒移其乡邑,录叔所养子,还继秦氏之祀。」)
春秋经解自序1071年 北宋 · 孙觉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八五、《经义考》卷一八二、《皕宋楼藏书志》卷八 创作地点:浙江省湖州市
《春秋》者,鲁国之史,孔子老而后成之书也。
孔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又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是删《诗》、《书》,定礼、乐,在于反鲁之年,而赞《易》在于五十之后也。
《春秋》止于获麟,而孔子没于获麟之后二岁耳。
孔子于未没之前,犹记《春秋》之事,则《春秋》之于六经,最为晚成也。
孔子于未老之前,不作《春秋》,必其老而后作者,盖孔子尚壮,犹冀当时之君有能感悟而用之者矣。
奈何周旋天下,至于穷老,而一丘之地不可得,一旅之民不可有。
孔子之年益老,而天下之乱不止,至于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天子不加诛,方伯不致讨,三纲五常,扫地俱尽。
孔子于是因鲁之史,以载天子之事,二帝三王之法,于是乎在。
《春秋》之所善,王法之所褒也;
《春秋》之所恶,王法之所褒也。
至于修身正家理国治天下之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之法,莫不大备。
故前史云:「为人臣而不知《春秋》,必蒙首恶之名;
为人子而不知《春秋》,必陷大逆之罪」。
故学者不可以不务也。
《春秋》之作,盖以天下无王,而孔子以王法正之。
诛罚褒赏者,天子之事也,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
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作《传》者既不解孔子所以作《春秋》之意,而杜预、何休之徒,又妄为之说。
杜预之说则曰:「周德既衰,官失其守,诸所记注,多违旧章。
仲尼因鲁史策书成文,考其真伪,而志其典礼。
其教之所存,文之所害,则刊而正之;
其馀则皆即用旧史」。
若如其说,则孔子乃一史官尔。
《春秋》既曰「作之」,又徒因其记注,即用旧史,则圣人何用茍为书也?
何休之说曰:「《春秋》将以黜周王鲁。
孔子为天下无王,乃作《春秋」》。
何得云黜周王鲁?
如经书「王正月」者,大一统也;
先王人者,卑诸侯也。
不书王战者,以见天下莫之敌也;
书王而加「天」者,别吴、楚之僭伪也。
《春秋》尊王如此,安得谓之黜周乎?
作《传》者既不解孔子所以作《春秋》之意,而注释者又妄为之说,至今好怪之徒,更增引血书端门、诸谶纬之说,以解《春秋》,此啖氏所谓宏纲既失,万目从而大去者也。
故自孔子之没,能深知《春秋》之所以作与《春秋》之所存者,唯孟子尔。
孟子曰:「王者之迹息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
孟子之意,以谓王者号令尚行于天下,而于号令之中有过差失谬,则诗人得以规刺而正之。
至其大乱,而王道板荡,号令不行,天子名存而已,则孔子作《春秋》以代其赏罚也。
《春秋》既成,孔子不久而已没,又其书刺讥诛绝,多病当时之人,不可显传于世,故门弟子受业《春秋》者无闻焉。
其后遂有《春秋》五传,邹氏、夹氏,久已不传,且《左传》、《公》、《谷》,代兴于汉。
然其祖习传受,传记不明。
如习《左传》者,即托为丘明,言与孔子同其好恶,又身为国史,所载皆得其真。
然左氏之书,时亦失谬,此亦党左氏之言也。
习《公》、《谷》者,又言孔子经成,独传子夏,公羊高、谷梁赤,皆子夏门人。
若二子同出子夏之门,不应传有同异,此亦党公、谷之言也。
三传之出,既已讹谬,诸儒之说,不可据依,但当取其是而舍其非尔。
《春秋》之名,说者亦众,如《左氏》说韩宣子适鲁,见《易》象与鲁《春秋》;
孟子亦曰「晋谓之『乘』,楚谓之『梼杌』,鲁谓之『春秋』,其实一也」。
孔子于未作之前,已名「春秋」,孔子因之不改也。
杜预曰:「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时,故错综以为所记卜之名也」。
《孝经》亦曰「春秋祭祀,以时思之」。
是言「春秋」可以举四时,杜预之说为得矣。
三《传》之说既未可质其后先,但《左氏》多说事迹,而《公羊》亦存梗槩,陆淳以谓断义即皆不如《谷梁》之精。
今以三家之说校其当否,而《谷梁》最为精深。
且以《谷梁》为本者,其说是非褒贬,则杂取三传及历代诸儒、唐啖、赵、陆氏之说,长者从之,其所未闻,即以所闻安定先生之说解之云。
按:《春秋经解》卷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六家谥法跋 南宋 · 李壁
 出处:全宋文卷六六八五、《文献通考》卷一八八、《宋代蜀文辑存》卷七五
《六家谥法》二十卷嘉祐中范忠文与老苏公,及姚辟等所修。
六年十月,始奉诏刊定,八年上之。
苏公之意有所未尽,又别为《谥法》三卷、《谥录》三十五卷,于是古今谥法始粲然大备
谥者行之,表所以成德,盖考名易行,使既没之后,是非较然,先王所以深劝沮,所从来远矣。
后世循私之习胜,士一登大官身显,不问贤否,例得美谥,褒贬至是几废,犹赖学士大夫时起争之。
公之此书,虽格于一时异议,卒不果行,而著书之意烂如日星,固不害其传百代之明法也。
惜《谥录》之书,今独皇朝者存,而所次历代十五卷俄空焉。
六家之得失,公辨正既无遗矣。
然某尝考之,名《周公》者即《汲冢周书·谥法篇》,名《春秋》者即杜预《释例·谥法篇》,唐及国史《艺文志》皆不载,近世学者就二书中采出。
公固以疑其非古,然犹未明其为《汲冢书》与《释例》,故并及之。
乞行告庙礼奏绍熙元年 宋 · 李谦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五九、《宋会要辑稿》礼一七之四一(第一册第七○七页)、《文献通考》卷九八
事莫重于登极,礼莫急于告庙。
盖即位必告庙,示敬亲也;
告庙必于岁首,大其事也。
正月上日受命于文祖,禹正月朔旦受命于神宗,皆行告庙之礼也。
然礼以变而或殊,事随时而亦异,有不可以一例观者。
议礼之家,各持一说,不致其辨,礼意无自而明。
夫嘉礼之与凶礼不可以并行,举一必废一,故在礼经丧三年不祭,唯祭天地社稷,为越绋而行事,盖不敢以卑而废尊也。
夫天地以尊而不废,宗庙以亲,岂独可废乎!
况《王制》三年不祭之说,诸儒之论亦自不同。
杜预之说,以为既祔以后,宗庙得四时常祭。
盖杜氏之意,不以三年不祭宗庙为是也。
今姑置常祭之说而论,即位踰年,告庙之礼,庶几礼简而易明,虚言无證,则论不定,请质事以明之。
太甲之元十有二月乙丑伊尹嗣王祗见厥祖,百官犹总己以听冢宰,则是太甲仲壬之丧而告庙也。
汉吕后八年七月即世,九月大臣迎立代王,元年十月辛亥文帝即祚,谒高庙,即是文帝吕后之丧而告庙也。
唐代宗大历十四年即世,德宗建中元年正月庚午,朝享于太庙。
其后穆宗长庆之元年敬宗宝历之元年武宗会昌之元年懿宗咸通之元年,皆以正月朝享于太庙。
遍观历代之制,虽小节不同,大概居丧虽权住祭,踰年正月必告于庙,载诸经史,可考而知。
汉昭、宣、元、成、哀、平六世皆以即位谒庙,不待踰年,则失之速。
唐太宗贞观三年正月,方事于太庙,马周得以为言,则失之缓,皆非礼之正也。
以历代之事而求其当,其惟踰年正月告庙乎!
共惟陛下自登极以来,已享矣,大行梓宫发引在即,来年正月盍行告庙之礼。
礼官未见申明者,岂非以《王制》为据乎!
切谓即位之后,已曾谒庙,国有大故,故可以未祭。
与居丧之后,即位未经谒庙者,事体不同。
考历代已行之事,宜于来年正月一日陛下躬行告庙之礼,庶几立一王之制,示万世之规,乞下礼官指定施行。
境姚子康诗序 南宋 · 何梦桂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九四、《潜斋集》卷七
杜元凯有《左传》癖王武子有马癖,二公各以所好成癖,亦异矣。
姚安道好种,自谓爱竹成癖,视前二癖抑又异矣。
癖于未瘳,又有诗癖、画癖、琴癖,何其多癖耶!
世之人竞利癖于利,逐禄癖于禄,之二者世所同好而专焉,必有攘臂者仍于其后。
今子四癖,亦既多矣,而皆辟于世好,故世鲜有争者,而得以遂子之癖。
暇日媻姗竹间,得句则书之竹上;
又暇则繄翠袖,弹长清短清;
已则解衣盘薄,画一山一水。
由他人观之,谓子为癖宜矣,不知子之乐此也,其免于世患夫?
瀛桥 宋末元初 · 胡次焱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四二、《梅岩文集》卷一
瀛桥者,槃川中市桥也。
先是略彴规模,可以徒不可以舆。
夏四月,洪水啮岸,桥遂奔溪,往来者有褰裳之叹。
伯父樵叟慨然出独力新之。
有椽泥之木,有中流之柱,有架穴之梁,又构屋三间于其上。
长五丈许,东西广九尺,中间广丈有四。
曲栏坐凳,如其长而两之。
涂以丹雘,黻以青黄,视旧规增,百倍不啻。
且扁以今名,曰:「吾以望吾乡之俊彦也」。
始于开庆元年五月,越七日落成。
次焱喜而为之赋,其词曰:
客有登步瀛之桥,赋步瀛之景者,率尔而歌曰:「槃川之山兮苍苍,槃川之水兮泱泱。
嗟惟槃川之人兮深厉浅揭,孰为槃川之津兮徒杠舆梁」。
猗与樵叟,慨然心目,知濡尾之无利,闵灭顶之非福。
乃抡材而画楮,乃鸠工而戒仆。
乃鞭下海之石,乃架石盐之木。
乃下杙兮椽泥,乃植楹兮构屋。
财吾囊中之财,吾廪中之
宁朴其屋而华其桥,盖侈于众而俭于独。
东坡之犀带无所受,金闺之宝钱无所取。
傥不能笃拯溺之心,未有能为中流之砥者也。
观夫玉鲸长脊兮隐隐,金鳌巨背兮隆隆。
浮波心兮百丈之龟,卧水面兮千尺之虹。
檐牙兮插汉,阁道兮行空。
直栏横槛兮乃左乃右,朱甍碧瓦兮自西自东。
初疑为百尺楼兮则靡梯靡磴,又疑为万斛舡兮不帆不蓬。
长啸兮可制嗥獭于西向之穴,拂剑兮可毙苍蛟于冯夷之宫。
宜琴兮宜棋,宜酒兮宜诗。
宜锦鞍兮跃马,宜雅歌兮投壶。
使晋武见之兮,杜预不得为巧;
使秦皇尚在兮,神人不得为奇。
若乃鸭绿水兮鳞鳞,鹅黄花兮妍妍。
岸芷芬芬兮汀郁郁,荇带长长兮柳眉娟娟。
步斯桥也,可以挹杜若之洲,可以溯桃花之源。
龟鱼兮荫瓦,蝉蜩兮鸣
筼筜解箨,芙蓉试花。
步斯桥也,可以沉朱仲之,可以浮东陵之瓜。
渊贮玉鉴,波印金钩,月兮此桥,何必庾亮之楼
渔蓑入画,鹤氅明眸,雪兮此桥,何必子猷之舟。
若乃烟雨空濛,云霞出没,海上之鸥不惊,濠中之鱼自适。
萃四时之佳趣,供一桥之景物。
然则琴高之乘鱼,采仁之石迹,傥游此桥,当为踧踖。
此所以登步瀛之桥,如登步瀛之洲。
泠泠乎跨鲸汗漫,飘飘乎骑鹤扬州
樵叟兀然而坐,逌然而笑曰:「噫!
客赋步瀛之景则善矣,客述步瀛之义则未也。
唐太宗立文馆兮,登瀛洲之名始立;
自张大魁首多士兮,步瀛之诗始传。
今吾之扁桥也,匪为神仙之荒唐,盖为功名之轩豁。
慨惟槃川,夙号儒林。
蔼文风于三市兮,夜檠朝牖;
普教雨于四方兮,佩剑携琴。
将后来之颖秀,挹前哲之清芬。
一步兮奏棘闱之凯,再步兮策兰省之勋。
稳步兮胪唱枫宸,高步兮玉堂金门。
自山林布衣,而一旦纡紫怀金,有似乎肉身凡骨,而一旦驾鹤骖云。
故吾即步瀛以名吾乡之桥,实揭步瀛以望吾乡之人。
吾老矣,袖利涉之手,卷宏济之心。
爰诏枌榆之朋友,及尔阶庭之郎君,因吾扁题之意,知吾期待之深也。
嗟夫!
相如题柱,志于驷马车
子房取履,志于王者师
将为好官兮名相,非夫步瀛兮其孰致之。
且乌知今日之桥非蜀之曲星桥,而桥上之书无汉之黄石」?
客于是敛足避席,顿首趋隅曰:「昔子产郑国之相兮,无博济之术,有妇寺之仁。
伊樵叟为山中之相兮,有溱洧之济,无乘舆之恩。
彼有其势而仁则狭,此无其位而恩则深。
请移此柱石廊庙,津梁吾民,且以领袖我步瀛之人也」。
于是主宾抵掌一饮一石,行道之人三叹三息。
体论 曹魏 · 杜恕
 出处:全三国文 卷四十二
谨案,《隋志·儒家》:杜氏《体论》四卷,幽州刺史杜恕撰旧、新《唐志》同。
字务伯征南大将军杜预之父也。
御史中丞,出刺幽州,以斩鲜卑小子一人为程喜所劾,免为庶人,徙章武
阮武曰:「今向闲暇,可潜思成一家言」。
遂著《体论》八篇,又著《兴性论》一篇。
嘉平四年卒于徙所,《魏志》有传。
八篇者,一曰《君》,二《臣》,三《言》,四《行》,五《政》,六《法》,七《听察》,八《用兵》;
四卷者,卷凡二篇,其书盖亡于唐末,《群书治要》载有六千余言,不著篇名,审观知是《君》、《臣》、《行》、《政》、《法》、《听察》六篇,其余《言》篇、《用兵》篇略见《御览·六帖》,而《意林》以《自叙》终焉。
今录出校定为一卷。
又有《笃论》,别载于后。
嘉庆二十年岁次乙亥二月既望
奏议皇太子除服 其一 西晋 · 杜预
 出处:全晋文卷四十二
侍中尚书令司空鲁公臣贾充、侍中尚书仆射奉车都尉大梁侯臣卢、尚书新沓伯臣山涛、尚书奉车都尉平春侯胡威尚书阳子魏舒、司尚书阳子臣石鉴、尚书丰乐亭侯臣杜预稽首言:礼官参议博士张靖等议,以为「孝文权制三十六日之服,以日易月,道有污隆,礼不得全,皇太子亦宜割情除服」。
博士陈逵等议,以为「三年之丧,人子所以自尽,故圣人制礼,自上达下。
是以今制,将吏诸遭父母丧,皆假宁二十五月。
敦崇孝道,所以风化天下。
皇太子至孝著于内,而衰服于外,非礼所为称情者也。
宜其不除」。
臣钦、臣、臣谨案、逵等议,各见所学之一端,未晓帝者居丧古今之通礼也。
自上及下,尊卑贵贱,物有其宜。
故礼有以多为贵者,有以少为贵者,有以高为贵者,有以下为贵者,唯其称也。
不然,则本末不经,行之不远。
天子之与群臣,虽不之情若一,而所居之宜实异,故礼不得同。
《易》曰:「上古之世丧期无数」。
《虞书》称「三载四海遏密八音」,其后无文。
周公曰,乃称「殷之高宗三年不言」。
其传曰:「谅,信也;
闇,默也」。
下逮五百余岁,而子张疑之,以问仲尼
仲尼答云:「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群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周景王有后、世子之丧,既葬除丧而
晋叔向讥之曰:「三年之丧,虽遂服,礼也。
王虽弗遂,宴乐已早,亦非礼也」。
此皆天子丧事见于古文者也。
高宗不云服丧三年,而云谅闇三年,此释服心丧之文也。
景王不讥其除丧,而讥其宴乐已早,明既葬应除,而违谅闇之节也。
尧崩,舜谅闇三年,故称遏密八音
由此言之,天子居丧,齐斩之制,菲杖绖带,当遂其服。
既葬而除,谅闇以终之,三年无改父之道,故百官总己听于冢宰
丧服已除,故称不言之美,明不复寝苫枕土,以荒大政也。
《礼记》:「三年之丧,自天子达」。
又云:「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又云:「无衰丧车皆无等。
此通谓天子居丧,衣服之节同于凡人,心丧之礼终于三年,亦无服丧三年之文。
然继体之君,犯多荒宁。
自从废谅闇之制,至令高宗擅名于往代,子张致疑于当时,此乃贤圣所以为讥,非讥天子不以服终丧也。
秦燔书籍,率意而行,亢上抑下。
汉祖草创,因而不革。
乃至率天下皆终重服,夕哀临,经罹寒暑,禁塞嫁聚饮酒食肉,制不称情。
是以孝文遣诏,敛毕便葬,葬毕制红示覃之除。
虽不合高宗谅闇之遣,近于古典,故传之后嗣。
于时预修陵庙,故敛葬得在浃辰之内,因以定制。
近至明帝,存无陵寝,五旬乃葬,安在三十六日。
此当时经学疏略,不师前圣之病也。
魏氏革命,以既葬为节,合于古典,然不垂心谅闇,同讥前代。
泰始开元,陛下追尊谅闇之礼,慎终居笃,允臻古制,超绝于殷宗,天下歌德,诚非靖等所能原本也。
天子诸侯之礼,当以具矣。
诸侯恶其害己而削其籍,今其存者唯《士丧》一篇,戴圣之记杂错其间,亦难以取正。
天子之位至尊,万机之政至大,群臣之众至广,不同之于凡人。
故大行既葬,祔祭于庙,则因疏而除之。
己不除则群臣莫敢除,故屈己以除之。
而谅闇以终制,天下之人皆曰我王之仁也。
屈己以从宜,皆曰我王之孝也。
既除而心丧,我王犹若此之笃也。
凡等臣子,亦焉得不自勉以崇礼
此乃圣制移风易俗之本,高宗所以致雍熙,岂惟衰裳而已哉!
若如难者,更以权制自居,疑于屈伸厌降,欲以职事为断,则父在为母期,父卒三年,此以至亲屈于至尊之义也。
出母之丧,以至亲为属,而长子不得有制,体尊之义,升降皆从,不敢独也。
《礼》:诸子之职,掌国子之倅。
国有事则帅国子而致之太子,惟所用之。
《传》曰:「君行则守,有守则从,从曰抚军,守曰监国」。
不无事矣。
《丧服》,母为长子,妻为夫,妾为主,皆三年。
内宫之主,可谓无事?
揆度汉制,孝文之丧,红示覃既毕,孝景即吉于末央,薄后、窦后必不得齐斩于别宫,此可知也。
皇太子配贰之至尊,与国为体,固宜远遵古礼,近同时制,屈除以宽诸下,协一代之成典。
君子之于礼,有直而行,曲而报;
有经而等,有顺而去之,存诸内而已。
礼云非玉帛之谓,丧云唯衰麻之谓乎?
此既臣等所谓经制大义,且即实近言,亦有不安。
皇太子至孝蒸蒸,发于自然,号咷之慕,匍匐殡宫,大行既奠,往而不反,必想像平故,徬徨寝殿。
若不变从谅闇,则东宫臣仆,义不释服。
此为永福官属,当独衰麻从事,出入殿省,亦难以继。
今将吏虽蒙同二十五月之事宁,至于大臣,亦夺其制。
翟方进自以身为汉相,居丧三十六日,不敢逾国典,而况于皇太子
臣等以为皇太子宜如前奏,除服谅闇终制(《晋书·礼志中》,又略见《通典》八十,又八十二)
皇太子除服议 西晋 · 杜预
 出处:全晋文卷四十二
古者天子诸侯三年之丧始服齐斩,既葬除丧服,谅闇以居,心丧终制,不与士庶同礼。
汉氏承秦,天下为太子终服三年。
汉文帝见其下不可久行,而不知古制,更以意制祥示覃,除丧即吉。
魏氏直以讫葬为节,嗣君皆不复谅闇终制。
学者非之久矣,然竟不推究经传考其行事,专为王者三年之丧,当以衰麻终二十五月。
嗣君苟若此,则天子群臣皆不得除丧。
虽志在居笃,更逼而不行。
至今世主皆从汉文轻典,由处制者非制也。
皇太子与尊同体,宜复古典,卒哭除衰麻,以谅闇终制。
于义既不应不除,又无取于汉文,乃所以笃丧礼也(《晋书·礼志中》,《通典》八十,又八十二。泰始十年武元皇后崩,及将迁于峻阳陵,依旧制,既葬,及群臣除丧即吉。先是尚书祠部奏,从博士张靖议,皇太子亦从制俱释服。博士陈逵议,以为今制所依,盖汉权制,兴于有事,非礼之正,皇太子无有国事,自宜终服,有诏更详议,尚书杜预以为云云。)
贤良方正 西晋 · 杜预
 出处:全晋文卷四十二
案,苏赞布行于草野,著德于闾阎,放心直意,若得珥笔丹墀,推访格言,必有谔谔匪躬之节(《初学记》二十。案:《初学记》此下有陆云荐张瞻文,张溥误采入《杜预集》中,今削不收。)